2009年2月2日

元宵節由來


元宵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元宵節又名「燈節」或「燈夕」。

有關元宵節的起源,認為是漢代宮廷的一種祭典演變而來;另一種是源自民間的「三元節」。

相傳早於漢文帝期間,已把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及後漢武帝創建了「太初曆」,進一步肯定元宵節的重要性。元宵節的節期,隨著歷代的發展而不斷延長,相傳唐代的元宵只持續三日,到了宋朝則延長至五天,及後到了明朝,更增加至十天,即由初八開始活動,直至年十七才結束。

另一說是東漢明帝篤信佛教,於上元夜在宮廷、寺院,燃燈表佛,命令士族、庶民一律掛燈,遂相沿成俗。隋唐諸朝之後,上元之夜放燈的習俗亦已流傳甚廣,並演變 成民間盛大的元宵佳節。張燈時間也從一夜增至三夜。到北宋時,放燈增至五夜,南宋更增至六夜,明朝官府發布節假日十天的規定,為中國歷史上時間最長的燈節。

根據考證,元宵節的來源,有說與祭祀"泰一神"有關。泰一神亦稱"太乙神",主宰人間的風雨、飢饉和瘟疫。據說,漢朝武帝曾久病不癒,求助太乙神後竟奇蹟治癒,乃於元鼎5年(西元前122年)開始建太乙祠壇祭祀,每逢正月十五通宵達旦以盛大的燈火祭祀,從此便形成元宵節張燈結彩的習俗了。

民間:北魏時期,道教篤信「三元神」,其中包括「上元天官」、「中元地官」及「下元水官」三位神靈,他們的生日,分別為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及十月十五,所以正月十五又稱為「上元節」。

舊俗農曆正月十五日「上元」天官大帝的生日,農曆七月十五日「中元」地官大帝生日,農曆十月十五日為「下元」水官大帝的生日,這三元中以「上元」最熱鬧也最受重視。 

元宵節,又稱上元,元夕或燈節,是民間多彩多姿的節日,也是春節最後的一天,自此以後一切恢復常態,所以民間熱烈慶祝,故有小過年之稱。"宵"即夜也,所以元宵亦有一年之中第一個月圓之夜的意思。

元宵節期間,民間多吃元宵(湯圓)來應節,象徵家人團圓。此外還有掛花燈、猜燈謎、迎紫姑、踩高蹺、舞獅、舞龍等民間娛樂活動。流傳至今,這一連串充滿熱鬧歡樂的慶典活動稱為"鬧元宵"。

如今,每到元宵佳節,各地總要舉行盛大的遊園燈會。大抵古代元宵燈節時人流如潮,節日活動豐富多姿,而古時男女缺乏交往的機會,所以元宵節很自然就成了古時 情人相會之日,如歐陽修亦有詩云:"去年元宵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因此,元宵節亦稱為"中國情人節"。

相關習俗
元宵節是個熱鬧的節慶,活動很多舉其重要者如下:

(一)上元祈福(拜天官大帝)
民間將自然界分成三界,即天界、地界和水界,並予人格化。因此稱為天官、地官和水官合稱三官大帝。正月十五是 上元佳節,也是天官大帝的誕辰。民間說這一天是「三界公生」,各民家及寺廟都在凌晨舉行盛大的儀式加以慶祝,祭品儀式就如同初九慶祝「天公生」一樣,也都 演大小棚的戲,請道士唸「三界公經」。天官的主責是賜福,所以,民間在清晨備牲醴祭拜天官大帝,祈求賜福,信徒中以漳籍移民最為虔誠。

(二)元宵祭祖

元宵即湯圓,因於元宵節吃食,故名。

元宵節期間,民間有吃元宵的傳統習俗。起初,元宵節的時令小吃並不是元宵,南朝時,吃的是拌合肉和動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吃得則是一種蠶狀的 麵食和烤餅,一直到了宋朝,才出現用糯米粉加果糖做成的元宵,不過當時不叫元宵,而是稱為「浮圓子」或是「湯圓」等。後來,由於這種食品專在元宵節吃食, 因此,就把它稱為「元宵」了。其實湯圓和元宵的差異只是在於大小和是否包餡罷了!南方人用糯米製成大小和龍眼一般大小的圓子,稱為「湯圓」,而北方人吃的 圓子較大,裏面包餡的則稱為「元宵」。古時為年頭佳兆,吃湯圓以象徵家福。元宵煮好後先敬祖先,然後闔家團聚,吃元宵,已是團圓幸福。

元宵所包之餡有甜有鹹:甜的內包如豆沙、芝麻、花生、棗泥、桂花、白果…等等;鹹的內包如豬肉、火腿、蝦仁、咖哩..。至於作法則南北不同:北方以 餡沾粉,用篩子一層層滾出來(搖元宵);南方則以糯米皮包餡,用手搓圓成型(包元宵)。由於臺灣沒有地域的限制,因此,南北的元宵都可以吃到。

(三)迎玄壇爺遊境:

「迎玄壇爺」遊街的習俗,或稱為「炸寒單爺」,又稱「走佛」,是臺灣元宵夜特有的風俗,早期流行於臺灣各地,近期則盛行於花東。

相傳玄壇爺為商臣趙公明,又名趙玄壇,掌管消災去禍、保平安、進財寶,俗稱「武財神」。上元夜將其神像安置於竹椅上,縛兩根木棒作轎(稱為椅轎), 由四個赤膊壯漢扛抬,鳴鑼遊行,到各商家門口,必燃放爆竹相迎,並將爆竹投向壯漢,大漢不能露出害怕神情,因為有神氣保護。一般稱說玄壇爺怕寒,所以擲爆 竹使抬轎者身體發熱然後將熱傳給玄壇爺取暖;不過由於迎玄壇爺就好比是迎財神,因此很受商家的歡迎。

另有一種傳說,認為寒單爺是一個魚肉鄉民、無惡不做的惡霸,大家對他恨之入骨卻苦無良策對付他。有一年元宵節,眾人設計把他灌醉後,一起點燃鞭炮向他投去,將他炸死。

炸寒單爺的活動,相傳日據時期,在台北大稻埕、宜蘭頭城以及花蓮玉里等地都有炸寒單爺的活動,不過日期並不在同一天;光復以後僅有在花蓮玉里、台東、台北野柳、北投地區仍保存著這項習俗。民國88年的元宵節則在台東市馬蘭榮家舉行炮轟肉身寒單爺的活動。

(四)猜燈謎(起源於宋仁宗):

燈節除了花燈外,最盛行的活動就是猜燈謎。燈謎就是將謎語貼在燈上,讓人一面賞燈,一面猜謎。謎底多著眼於文字意義,如一個字,一句詩,一個物或一個名 稱,由於燈謎都難以猜中,如同老虎難以被射中一樣,所以也稱為「燈虎」(也叫文虎)。燈謎是我國獨創的語文藝術,從春秋時代就有以接近迂迴且掩飾的句子做 成「隱語」,到漢魏時才開始稱為「謎」(漢武帝時東方朔就善隱語,曾與武帝寵臣郭舍人說隱語於武帝前,深得武帝信任),南宋後才有人將謎語寫在燈上,在上 元節讓人猜春燈謎,也有人引用猜謎有所謂「射覆」的方法,稱之為「射」燈謎。自此以後,每逢元宵節,全國各地都舉行燈謎活動。

燈謎活動,明清相延成襲,形式多樣,內容更加豐富。據《剪勝野聞》記載:明太祖朱元璋有一次在上元夜微行觀燈,有一處燈謎畫了一個赤足大腳婦人,臉兒似馬 長,懷抱一個大西瓜,沒人猜出是什麼意思。朱元璋一見大怒,因為他的馬皇后是淮西人,他幼年又當過和尚,他認為這「懷西瓜」是隱喻「淮西」,又用西瓜比喻 光頭,於是第二天就下令大戮百姓,本為民間娛樂,卻不料無意之間,招來一場橫禍。到了清代,康熙、乾隆皇帝也喜歡猜謎語、作謎語。

燈謎亦有各種不同的格式,製作燈謎者除了必須有巧心慧思外,亦必須通曉天文地理。臺灣的猜謎語起源於清朝林占梅先生在新竹所提倡,後來擔任巡撫的唐景崧又 在台北、台南等地大力提倡,一時文人墨客群起響應,因此元宵節各地都有射燈謎晚會,吸引無數愛好者圍觀,只是近年來謎語的製作,已經缺乏古趣。

以往燈謎都在寺廟裡舉行,因為寺廟乃民眾閒暇時聚集的場所,而且有花燈競賽與展示,所以從前都在花燈下榜上一個謎面,到元宵夜由廟裡 相關人員主持猜燈謎,場面熱鬧而溫馨,因為可以得個獎品回家,算是小過年的吉祥兆頭。現代猜燈謎的型態有揭諸在報章、雜誌上的,有電視轉播某個寺廟的燈謎 大會,也有在某些節目中穿插的燈謎,型態多樣化,可滿足民眾不同的需要。這也反應現代社會中過傳統節慶的多元型態。

()攻炮城:

攻炮城的活動較盛行於客家村莊。每逢上元節,村裡較有錢的士紳,捐出獎品、獎金,由負責延聘戲團及召集祭拜的籌備人員主持。在廣場豎立竹竿,高約三丈,上 端放置一方形鐵桶或木桶,高度可以滑輪調整,桶子四周都有空洞,桶內置一小串連炮,參加者將點燃的爆竹丟向桶內,如果桶內的小炮被引燃了,就可以得到豐富 的獎品。

苗栗縣後龍鎮每年的元宵節都會舉行射炮城的活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了。根據當地的人們流傳,後龍射炮城的由來,是因為有一年瘟疫肆虐,後龍人為求免 疫,祈求媽祖庇佑,經媽祖指示,在廟前架設炮城,要民眾以射炮城驅邪,活動連續三天,因為炮竹硝火產生消毒作用,真的嚇阻了瘟疫蔓延,因此當地的居民每年 援例在元宵節時連續三天舉行射炮城的活動,相沿至今。
台北市內湖區為慶賀元宵節,也在內湖國中進行了攻炮台的活動,結束後並進行燈謎晚會。

(
)迎花燈:

元宵節又稱燈節,花燈是元宵節的中心活動,燈與丁諧音,因此迎花燈有求子添丁的意義!「過年謠」有:「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暝,十六拆燈棚」的記載,可見迎花燈已成為元宵節的最佳表徵。民間稱花燈為「鼓子燈」,因為過去小朋友所提的燈型似鼓鑼,本省民間亦將花燈稱為「鼓仔燈」,是因為花燈的形狀,在最初上市的時候,多仿自鑼鼓而得名。。唐以後,花燈不但種類繁多、千變萬化,也成為深入民間的活動;宋朝是花燈的全盛期,宋代花燈有如玻璃球者,也有用五色蠟紙、菩提葉、羊皮、玳瑁等製 作,華麗精巧可謂空前。

元宵花燈種類很多,如寺廟的綵燈、店舖的走馬燈及兒童的鼓仔燈等。傳統花燈以竹、木、藤或麥桿為燈架,以紙、絹或其他布料糊裱而成,造型生動有如各種動物、各式人物甚至戲曲;現代花燈基本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編製的形象燈,形象燈如關刀燈、兔燈、飛機燈、水果燈、半燈等;另一類是活動燈,是根據民間故事編製,現在多為電動花燈,如狀元遊街、八仙賀壽、桃園結義、牛郎織女、白蛇傳、二十四孝等等,表現忠孝節義的民族精神、民族道統等。臺北市每年元宵節在各寺廟都舉辦花燈競賽,如龍山寺、祖師廟、青山宮、保安宮、北投關渡宮和松山慈佑宮,展出各式各樣、多彩多姿的花燈供遊客觀賞。民國67年,政府更將元宵節訂為「觀光節」,組成大規模的慶祝活動,吸引外國觀光客到台遊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在中正紀念堂四周圍人行道上所展覽的「台北燈會」。主辦單位花費大筆的經費,由廠商、民間團體贊助的花燈,配合十二生肖的輪替,更換主題,展出千萬種光彩奪目的花燈,加上電子科技與聲光的配合,民俗才藝的表演,每年都吸引成千上萬的人潮。


(
)舞龍舞獅:

龍是吉祥的神話動物,也是民族的圖騰和象徵,元宵節時全國各地都有龍燈。臺灣早期的龍燈長約七、八丈,在竹鼓上貼上紗,作成龍形的燈籠,在龍頭與龍身裡 面,點上幾十支蠟燭,然後綁在木棒上,有十幾個壯漢抬著走,表演時,由龍頭追逐龍珠而起舞,姿態優美,俗稱「弄龍」;元宵夜晚,各地獅陣也都一起出動舞 獅,俗稱「弄獅」,並有精湛的國術表演,其目的在驅邪祈安,並有賀年賀節的喜慶之意。

(
)鹽水射蜂炮:

「放蜂炮」是台南縣鹽水鎮二百多年來,為春節的尾聲帶起另一個刺激狂熱高潮的特有民俗慶典。鹽水原名月津,清朝雍正年間,曾經是重要的商港,有「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的美譽,後因河道淤塞,使盛極一時的鹽水港成為歷史名詞。相傳在清光緒年間,鹽水一帶瘟疫肆虐,死傷無數,於是在農曆正月十三關聖帝君聖誕 之日,迎出當地武廟中的關公神像繞境驅邪,民眾則在神轎所到之處大燃鞭炮以助神威,如此延續三天至元宵節才歇止,更在元宵節次日,猖獗了二十多年的瘟疫居 然奇蹟般的消退了。從此以後,鹽水人為了感恩,便在元宵夜燃放煙火、鞭炮,久而久之,成為當地最負盛名的傳統盛典了。蜂炮又稱「蜂仔炮」,作法是先釘個木 架模型(蜂仔炮城),再把一支支的沖天炮排放在模型上並加以固定,每支炮及煙火的引火點都接在同一條引線上,引燃後一支支的沖天炮拖著長長的光尾激射而 出,夾雜著噓噓的聲響,如同成群的蜜蜂,這便是蜂炮名稱的由來,而每年來自全國各地的觀眾湧入鹽水鎮,來度過一個緊張又刺激的元宵夜。

(
)平溪放天燈:(台北縣平溪鄉十分村)

臺灣元宵節的民俗活動著名的有所謂的「北天燈、南蜂炮」,而號稱為北天燈的則是指台北縣平溪鄉的放天燈活動。天燈又稱孔明燈,為三國時代諸葛亮所發明,原 用來傳遞訊號,後來漸漸演變成向上天祈福的民俗活動。放天燈的習俗,據傳是由福建惠安的移民傳入,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日據時代曾以此作為逃避日軍侵 略的訊號,使這項活動別具歷史意義。天燈施放的原理與熱氣球相似,施放時點燃燈腳下的油料,待熱氣充滿紙袋後,天燈即冉冉上升。傳說天燈能將願望上達天 神,所以施放者均以毛筆在白紙燈上書寫姓名、地址和祈求的心願,並燃放鞭炮助長天燈升高的氣勢。

(
)拜東施娘(湖北省稱迎紫姑,廈門稱祭娘娘)

相傳東施與我國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是鄰居,西施貌美,東施貌醜,但都做得一手好針線。不幸,她在二十歲那年元宵夜因掉了一隻繡花鞋到廁所裡,在撿鞋時不幸 溺斃,死後成為廁神。從此以後,想學好針線活的少女,便在元宵夜準備祭品(甜粿、糖果)與繡花鞋到廁所祭祀,祈求學好女紅。
觀三姑(一種有關椅子姑的占卜遊戲)

相傳有個名叫三姑的三歲女孩,不幸母親去世,由嫂嫂撫養,可是嫂嫂心地不好,百般虐待三姑並將其活活打死,屍體就埋在豬欄內的豬槽下;關三姑的遊戲係以小竹椅代表三姑,在問卜的時候,抬椅子的人,即憑搖動椅子姑作答,今已不多見。

(
十一)聽香:

正月十五有「聽香」的習俗。古時後想得到佳偶的少女,先在家中神明前燒香祭拜,訴說心事,祈求神明指示聽香的方向,然後依指示方向在路上無意間或偷聽到的第一句話,牢記於心,回家再擲茭,判斷來解釋所占卜事情的吉凶。例如卜占終身大事,而聽到的話是吃
鑽燈腳(有相親與求子兩種說法)

古時嫁娶多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婚前男女少有見面的機會,因此利用元宵夜相互見面,少女跟隨著母親到寺廟燒香,男方則由父母或媒人安排前往寺廟禮佛, 男女在燈下互相偷看對方,這是古代的一種相親方式;另一則為已婚但沒有男孩的婦女求子,凡是想在今年生男孩的婦女,故意在燈籠下走來走去,祈求神佛保佑生 個男孩。所謂「鑽燈腳,生男孩(卵巴)」,大概因「燈」與「丁」發音相同之故。

(
十二)偷俗(大部份與婚嫁、生育有關)

臺灣民間迷信待嫁的姑娘要偷別人的蔥或蔬菜才能嫁到好丈夫,所以有 「偷挽蔥,嫁好夫(台語)」、「偷挽菜,嫁好婿」的俗語。婦人若偷得別人餵豬的盆,而被人罵了,是生男孩的吉兆,若偷得別人得竹籬笆(台語得兒),也是得 兒的吉兆。至於尚未娶妻的少男,也可以竊取他人牆角的老枯石,因為俗語也說「偷老枯,得好某」。不過現今這些古老的習俗已漸漸消失了。

(十三)乞龜(澎湖地區)、乞花:

龜是靈物,千年生毛,壽五千歲,稱為神龜,萬年則稱為靈龜。本省各寺廟在元宵節時也常舉辦「乞龜」的活動。所乞求的龜是神龜也是靈龜,不但有人乞龜求子 嗣,也有人乞龜求財求壽。所謂「乞龜」,最初是由廟方供出麵龜、紅毛龜等壽龜(龜形的糕點)供信徒擲筊乞賜,待得到神明的允賜後,就可以帶回家讓全家「呷 平安」或藉以祈求後嗣。乞得麵龜的信徒在事業得意或求得子嗣後,必須準備加重的麵龜或紅毛龜供其他信徒求乞。由於龜是長壽吉祥的象徵,再加上是神明的賜 與,所以深受民眾的喜愛,成為一項熱鬧有趣的民俗活動。而其中又以澎湖馬公天后宮的乞龜活動最具規模,重量最高曾達一萬五千斤,必須用吊車才能搬得動,真 是令人嘆為觀止;「乞花」也是在寺廟中擲筊,以乞得紙紮的花卉或人物,回家供奉,藉以祈求子嗣。如果靈驗,亦需在隔年的元宵加倍酬神。

(
十四)照月光、照井水和晚睡:

婦女們相信在上元夜到外面去照月光會受孕;少女則相信「照井水,面較美」;男士則相信:元宵夜睡得越晚自己會越長壽,而孩子晚睡可以為自己的父親添壽。

參考資料

http://www2.ctps.tp.edu.tw/country/holiday/hldy.htm
http://content.edu.tw/local/taipei/tpteach/holiday/c2.htm

http://www.fushantang.com/1001/a1004.html

其他:
在台灣早期,有在元宵節夜裡未婚的女性要偷得蔥來討個吉兆的說法。俗語說:「偷拔蔥,嫁好公;偷拔菜,嫁好婿」(閩南語發音)

古代的中國傳統婦女,三步不出閨門,平時在白天亦難出門,更何況是夜晚,難得元宵節當晚可以破禁,自然會盡享歡娛,等待異性來結識,所以不少中國古代才子佳人的愛情故事,都以元宵佳節為題材。
相傳在漢武帝時,宮中有一個叫東方朔的人,上通天文,下懂地理,所算之事都靈驗,很得人信任,且風趣幽默,經常逗得漢武帝非常高興,而他與妃嬪及宮女的關係亦很好,如她們觸怒了漢武帝,總找他去漢武帝面前說情。

有一年臘月,一名叫「元宵」的宮女因想念家人但無法回家想投井自盡,剛巧給經過的東方朔看見,馬上安慰她並答應替她想辦法。

他先到城裡擺攤買卦,但所有人所求得的卦文都寫著:「正月十六火焚身」,於是請東方朔指點解救。東方朔叫他們在正月十三日那天到城外的西北方等候, 當見到一個穿紅衣騎灰驢的姑娘走過,就要攔住她的去路,並要求她不要燒城,因她是火神。正月十三那天,他們果然看到那姑娘,於是懇求她不要燒城,姑娘說是 奉玉帝之命來燒城,但被城裡的人哀求所感動,於是把錦囊交他們呈獻皇帝,如皇帝能想出辦法,她就不燒城了。漢武帝看到錦囊上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 十六天火,宵紅焰烈」後,非常慌張,馬上求助東方朔。

東方朔說,火神是喜歡吃湯圓的,叫全城的人於正月十五晚做湯圓供奉火神。先讓火神心軟,然後於正月十六日晚在每家每戶及街上都燃點紅色的燈籠,用以 瞞騙玉帝,讓他以為火已焚城。為避「火焚帝闕」,請皇上於正月十六晚帶同皇后及所有妃嬪宮女走到城中,以逃過大難,另命元宵提著一紅燈寫著「元宵」二字及 捧著一盤湯圓在街上走,以供雲遊的火神享用。

原來這是東方朔的妙計,他早就叫元宵的家人在正月十六日晚到街上找元宵見面。漢武帝不明原因,全都依了東方朔,於是造就元宵一家團敘的機會。而正月 十六日晚果然安然渡過,漢武帝於是下令每年的正月十五須弄湯圓供奉火神(並命名為元宵節),正月十六日各人須燃點燈籠並走到街上避劫,慢慢就成為我們的習 俗了。

民間也有這樣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就下令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 以示懲罰。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偷偷地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人們聽到這個消息,嚇得不知怎麼辦才好。後來,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 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裏掛起紅燈籠、點爆竹、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間已在著火了,希望避過這災厄。」 眾人皆點頭稱是,並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望,發覺人間一片紅光,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燄,就稟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們就這樣 保住了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的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農曆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這個傳統節日,在古代是同春節聯繫著的;舊時的春節活動,通常從臘八(十二月初八)開始,到元宵節結束,也就是說,正月十五日是「過年」活動正式結束的一天。過了這天,一切生活又如平

4 則留言:

Field engineer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You heard it correctly. Amazon Prime Video can be viewed on a gaming console. These are the steps you need to follow:
amazon.com/mytv
amazon.com/mytv
amazon.com/redeem
amazon.com/mytv

Unknown 提到...

We already stated that you don’t need any additional contraptions to be successful.Watch Amazon Prime VideoIf you have a streaming device. You can watch Amazon Prime Video on the Streaming device by following these simple and quick steps:
amazon.com/redeem
primevideo/mytv
amazon.com/code

Sophia Grace 提到...

The global Integrated Facilities Management (IFM) market reached a value of USD 55.1 billion in 2021. The industry is further expected to grow at a CAGR of about 13.36% in the forecast period of 2022-2027 to reach a value of USD 116.5 billion by 2027. While the COVID-19 pandemic disturbed almost all sectors including the IFM industry, nevertheless, by exploring new ways and searching for innovative solutions, the Integrated Facilities Management services sector has struggled back to establish services for working remotely and in the workplace keeping the social distancing in mind.